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学校科研工作从规章制度、科研氛围、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等科研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坚持“学悟讲用”探究新思路新方法,科研奖励、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立项数与获得资助经费数均创新高,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整体科研能力及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
建章立制 提高科研奖励促管理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2年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科研规章制度,明确了科研基本任务及计算办法,规定了科研成果分类办法,明晰了科研成果认定依据,大幅度提高了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标准。学校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认可度,对同一科研项目在科研考核、项目奖励、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多重认定、多重奖励、多重核算。在项目申报、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加强科研项目资助力度,设置科研基金,提高项目的立项奖励和结项奖励比例。设立“青年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重大科研培育基金”等校级培育项目,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实验科研容错机制、强化项目结题管理,加大针对科研项目终止、撤项的惩戒力度。在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同时,根据经费管理方式不同,项目经费管理实行“预算+负面清单”制和“包干+负面清单”制,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因势利导 创设科研氛围激潜能
为激发科研工作热情,创设科研氛围,党的十八大至今,学校承办“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邀请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500余场;教师外出讲学600余人次。推出“科研人物”主题宣传活动,对科研业绩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的教师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科研引领作用。主动捕捉、及时发布科研通讯,对科研项目、科研获奖采用“项目简介+主持人简介”的形式予以报道,对科研业绩有突破的老师及时宣传鼓励,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科研工作群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单篇最高点击量近万次。
持续推进 实现多点突破铸实力
项目量质齐增。2015年来,纵向科研项目立项797项,项目总经费达3357万元。2018年,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中获批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位列第一,在省内高校中位列第五;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在省内高校中位列第二,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均实现了质的飞跃。2019年学校科研资助总经费首次超过1000万元大关,达到1254.97万元。2022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项,资助总经费166万元,实现资助经费和立项数的双突破。横向科研方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200项,合同总经费达2657万元,有力地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成果稳中求升。2015年以来,合计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4005篇,其中SCI(E)402篇,EI 152篇,CSCD 186篇,CSSCI 195篇,北大核心120篇,实现了SSCI、A&H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从无到有;出版专著、教材372部;授权专利444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专利318项,外观设计专利81项。根据科睿唯安2018年5 月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ESI论文被引次数2203次,影响力在省内高校排名第六;被引论文百分比为75.34,在省内高校排名第三,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及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
科研获奖有所突破。2016年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3项;2018年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18年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1项,2019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2020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1项;2021年获得专利发明人奖1项;获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2项;获中央宣传部2019年地方优秀外宣品印刷类一等奖1项。2015年以来合计省部级奖励达37项,实现了省级自然科学奖的零突破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零突破。
平台建设不断加强。2015年以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共计36个。其中,获批地厅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该类科研平台总数达到12个。2015年,获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甘肃省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获省教育厅批准“汽车检测与应用技术”为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016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智库”“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基地”;2016、2017先后获省发改委批准“甘肃省焊接技术与焊接质量评价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兰州市委组织部和科技局批准“兰州市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020年,“西部民歌”入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了学校教育部教学科研平台的零突破。
回首过去,在全校教师齐心协力下,学校在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平台的建设、学术荣誉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于挑战中创新、求索中收获,满载丰收的喜悦迈步走向新征程;立足当下,我们还面临着高水平高级别成果项目不多、科研团队凝聚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地方能力不够等各种制约学校科研发展的问题;展望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机制,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加快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