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饶红红
什么东西是小到你看不见,却又聪明到能运行你的iPad、吸附环境污染物乃至可以预防、治疗重大疾病?答案是——纳米技术!什么是纳米?是nanometer的译名,即为毫微米,跟厘米、分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纳米小,小到什么程度?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也就是说,1纳米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技自上个世界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已经在电子元件、金属、氧化物、药物、卫星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我校饶红红老师就致力于吸附环境污染物的纳米材料研究,以甘肃省典型环境污染物(多环芳烃类、硝基苯类、酚类、钛酸酯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治理,发展基于微/纳界面的污染物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饶红红教授。
饶红红,女,1979年生,博士,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陇原青年创新人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兼任甘肃省化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和甘肃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扶持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各1项。在SCI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4项,获评“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次,获太阳集团1088vip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多次获评学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2007年攻读博士以来,实验室是饶红红去的最多的地方。实验前,需要认真查阅大量文献,设计和论证实验方案。实验中,“记号笔、记录本和标签”三件宝从不离身,样品要科学编号和标示,实验要一丝不苟按步进行,过程要详细记录,结果要反复验证、推敲和分析。整个实验周期,少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多,所以持之以恒是一种科研常态。
实验记录、样品采集、材料形貌表征和吸附过程机制。
经历了千回万转,获得科学可靠的数据后,才可以撰写科研论文。发表论文的过程也可谓是千转百回。饶红红曾有一篇SCI论文历时一年半见刊的经历,不断被拒稿后,她对审稿意见进行认真分析,补充实验,反复进行修改,给审稿人提交了长达7页的回函,最后顺利发表。当然,实验的补充得益于之前保存完好的样品,没有样品,这项工作也将无法进行。
课题申报是科研工作的起点,申报过程也可谓阳关三迭,反复咏叹。结合自身经验,饶红红说,平时要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有课题储备,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课题一定要积极申报,以提高获批率,增加课题申报的经验。获得资助固然可喜,没有成功也不能泄气,说明科研工作本身或课题申报书撰写等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积极参考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凝练,保持平常心态,持之以恒,争取早日获批成功。
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
个人如树,集体如林。饶红红目前是学校 “区域典型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治理”重点学科团队的科研骨干。她说,这个包容、和洽、向上的学科团队为每个成员的知识扩展、能力培养、科研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指导学生实验。
除了注重自身发展,饶红红还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我校没有硕士点,教师的科研没有研究生的参与,充分调动本科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参与热情,形成不同年级本科生参与的研究梯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能力,又能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建立“课题项目研究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撰稿:孙芸霞 审稿:刘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