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耘努力把握时代脉搏,守正创新讲有温度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佳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
政治站位要准要强,视野要开阔,能够立足时代,做新时期的引航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家亲历并见证了这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份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做一名有情怀、思维新的思政课教师
如果没有情怀是上不好思政课的,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把每一堂思政课,每一次站讲台当做培育心灵,滋养灵魂的伟大工程。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时短、任务重,加上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关乎新一代如何审视与看待、认同与继承我们国家的、民族的、党的优秀传统。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能够屹立不倒、获得不竭动力的镜鉴,课本的历史是平面的、单一的,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枯燥的。那么,如何把书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感人的事例,这需要思政课教师苦练内功,在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上下功夫,构建历史认知、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真正把那些故纸里的典故变为真实可触摸的感人事例、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如何做一名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吸纳前沿知识,带着问题意识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当问题出现,又该如何解决?深究起来,学生往往带有一种好奇的、求知的心理,处理得好,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时代的发展越是科技化、越是强调心灵体验,就更需要我们如“水中撒盐”般在潜移默化之间,把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吴岩司长曾提到所谓的“大先生”要有五术,即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人术,他们要有胸怀、有格局、有境界,学科深厚,专业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教学不仅是技术,还要有艺术,要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时代浪潮下,知识的半衰期特别短,我们需要时时补充,把备课和教学落实在日常中。尤其是面对0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获得信息便捷,是今天接受大量网络讯息的“Z世代”。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个人简介:
刘佳莹,女,1983年,甘肃兰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社科项目2项。